Quantcast
Channel: 溫度日記 Hearty Journal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1

布魯克林的雙重時間(史岱隆《蘇菲的抉擇》推薦序)

$
0
0


布魯克林的雙重時間

史岱隆《蘇菲的抉擇》(William Styron, Sophie’s Chocie)推薦序

 

伍軒宏

 

1996
年,紐約的Barnes & Noble連鎖書店決定把有關納粹大屠殺(the Holocaust)的書籍,從書店書架上的一般歷史區,移到猶太研究區,引發爭議。批評者認為此舉暗示納粹大屠殺僅限於猶太人的經驗,不屬於人類共同記憶,然而事實上死於納粹集中營的受難者包含非猶太的斯拉夫人、同性戀、共產黨、吉普賽人等等,佔了死者總數的一半。雖然書店發言人解釋說移動大屠殺相關書籍是商業考量,是為了幫助讀者找書方便,質疑者則認為,書店太過於簡化此動作背後的政治意涵與文化影響,也顯示對納粹大屠殺真相的不瞭解。

在我們有限的歷史教育之下,也許很多人不知道納粹大屠殺的對象其實包括猶太與非猶太人。不過,大家對猶太人與大屠殺的連結印象深刻是有原因的,因為在眾多集中營死者中,德國納粹對於猶太人,有非常針對性的「最終解決」種族滅絕方案(the Final Solution),意圖完全消滅猶太人種,所以在所有受難者的經驗中,猶太人的苦難特別凸顯,而且因為此針對性,尤其值得深思。

波蘭女子蘇菲,奧希維茲集中營的倖存者,輾轉流落到紐約市布魯克林區,是一則美麗的謎。她不是猶太人,來自波蘭歷史名城克瑞科,父親是大學教授,卻被抓進集中營,受盡煎熬,並目睹德國納粹的種種暴行。她是怎麼存活下來的?她是受難者?倖存者?還是納粹幫兇?她的波蘭背景到底是什麼?波蘭人在大屠殺中扮演了什麼角色?《蘇菲的抉擇》(Sophie's Choice)作者史岱隆(William Styron)試圖以美麗金髮的蘇菲角色,連結猶太與非猶太人的集中營經驗,同時呈現相似與相異的辯證。

 

...繼續閱讀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1

Trending Articl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