刊載於《聯合文學月刊》,「紐約文學之旅」,2018年4月。
保羅‧奧斯特《紐約三部曲》
伍軒宏
《教父》的紐約、《慾望城市》的紐約、《六人行》的紐約、Seinfeld 的紐約。
伍軒宏
《教父》的紐約、《慾望城市》的紐約、《六人行》的紐約、Seinfeld 的紐約。
紐約出現在無數文字和影像之中。那些都是紐約,各式各樣,紐約的片段。
安迪沃荷的紐約、柯波帝的紐約、伍迪艾倫的紐約、伊蒂絲‧華頓的紐約、馬丁‧史柯西斯的紐約,還有保羅‧奧斯特(Paul Auster)的紐約。
紐澤西長大、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的奧斯特筆下,不同書中,也看到好幾個紐約。幾年前,在《紐約三部曲》(The New York Trilogy)中譯本推薦文〈空城裡的私眼睛〉,我曾經分「行走空城」、「失去身分的偵探」、「紅色筆記本」三個部分,探討書中迷宮、城市漫遊者(flâneur)、知識偵搜、消失主體、身分認同危機、文字建構等議題。《三部曲》裡的紐約,不是活生生的城市,而是一個概念,或隱喻。以文字拼貼出的紐約,裡面的多元文化、種族、階級、性別喧囂都被調小聲,到幾乎聽不到的地步,只留下一些街名,如同散落一地的意符與意指。